阅读历史 |

第 14 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……

奶奶在前一天通过视频知道沈荼要带同学来家里玩,特地早早将沈荼的房间整顿了一番。

房里放的是一张大通铺,睡三个人不成问题,铺垫的被褥都是提前洗过晒好的,被芯子是上一年新收的棉花弹的。

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,但好在光线亮堂,不煞闷人。

秋日气爽,外头的月季开得热烈,奶奶摘了几朵插进瓶子里,摆在了窗台上。

黄木的窗户大开,带着阳光味道的穿堂风将一串老旧的风铃吹得叮当作响。

年轻的孩子在院子里围着花花草草转来转去,从半开的门内望过去,像是石榴花枝开了满院子,一地生机。

周璟边打水边撸沈荼家那条叫大黄的狗,林子跟梅梅两个人蹲在水盆边洗菜,沈荼跟谈隽则在厨房给奶奶帮手。

醒好的面切成小剂子,压成薄饼,表面刷层油,上锅一蒸,就能一张春饼卷万物。

这是沈荼带去学校,林子跟梅梅都非常喜欢吃的食物。

灶膛的火光里映出谈隽俊挺的眉眼:“奶奶,需要小火的时候跟我说。”

“好。”沈奶奶看了眼谈隽,心里纳罕这孩子长得可真俊。

饭好后,几人在院子里支起了桌子,周璟大概是饿极了,连续不停地吃了两碗米饭外加好几个卷春饼。

林子咬了一口卷春饼,开始输出彩虹屁:“奶奶,你做的这个春饼好好吃。”

“这道辣子鸡丁好香好酥。”

“这个鸡蛋片,劲道又Q弹。”

“这个凉菜清清爽爽,又脆又爽口。”

“还有这个酥炸茶叶,我才知道原来茶叶做菜一点都不苦,居然还有香味。”

看着奶奶在吹捧中笑得越来越开心的脸,沈荼突然觉得把林子带回来似乎是一个相当正确的选择。

沈荼自认为说不出这么流畅的,三百六十度,度度都熨帖的彩虹屁。

只好拿个小杯子躲在桌角小口小口地抿着微热的米酒。

谈隽看她连喝三杯米酒都面不改色,才知道原来她是真的能喝酒,只是喜欢喝甜酒。

……

第二日晨曦初启,沈荼一行五人便出现在了茶山坳。

茶坞镇上的风光已经让人着迷,茶坳村尤甚,入眼是一大片成垄的茶树,从山脚到山顶,一排排茶垄错落有致。

茶叶青翠似葱,茶芽娇嫩如玉,迎着熹微的晨光,在初秋的凉风里舒展枝叶。

带着茶熏的微风同样拂过人的面庞,轻轻呼吸一口,整个人就仿佛被浸泡在了充满茶香的空气罐子里。

远处传来的鸟叫声洋洋盈耳,夹道旁间或有几株山荼蘼,如今已经是初秋时节,白色的荼蘼花早就谢了个干净,只有葱葱茏茏的绿叶子匍匐在地上。

沿着山道往上走,还有几棵姿态各异的松柏,与寻常所见的挺直松柏很有不同。

这是让人不至于在大片茶海中迷失方向而特地选种的松树。

沈荼很快找到了自家的茶垄,邻居家的倪婶已经开始采茶。

见沈荼带着同学过来,特地给了他们几个解暑的橘子。

“茶叶不能掐也不能拧,只要用拇指跟食指捏住茶芽,稍微用点力轻轻一掰,就能得到完整的茶芽。”

“这一回要求采的鲜茶是中开面。”

沈荼仔细给他们示范茶叶应该怎么摘,淮县的秋茶采收后一般都用来制成白茶跟青茶。

早秋茶主要制成白茶,淮县出名的秋白露就属于早秋茶。

现在是晚秋,收采的鲜茶主要是制成青茶,除此之外,还会产制少量红茶与黑茶。

这一次工厂收购的是制作青茶的原料。

要求茶农采取“三叶开面采”的方法采收茶叶,也就是要求茶农采收的鲜茶原料要有一定的成熟度,在新梢形成驻芽时,采摘驻芽开面的二三叶或三四叶。

采茶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工序,几个人在沈荼的调教下,缓慢试验了十几次后,手法也逐渐熟练起来。

一个上午后,沈荼掂量了一下各自的茶篓,她的茶篓已经满了,后来又用林子还有梅梅的茶篓装了一些。

“三叶开面采”叶子比较多,一篓大概有八斤。

五个人一上午采了差不多二十三斤。

沈荼是采习惯了,一个早上十斤八斤的,习以为常,但她没想到谈隽居然也摘了快一篓。

林子看着谈隽那篓子里的茶叶,又看了看周璟的,疑惑大了:“谈隽,你这手速也太快了。”

“都是人,差别怎么这么大呢?”

梅梅提着她跟林子的茶篓,看着已经准备下山的倪婶,问:“兔子,我们现在回去吗?”

沈荼从她手里接过茶篓,将两个茶篓里的茶叶腾在一起:“你们先回去,还记得路吗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