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46章 白胜,石门乡的亭长(1 / 2)

加入书签

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天灾人祸频繁发生。高阳身处在这片土地上,心怀忧虑地看着眼前的一切。

县令的离去,让高阳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些仍在饥寒交迫中煎熬的灾民身上。

高阳这时候已经安排手下的人,对曲阳县令接收朝廷粮草的过程进行了解,同时也在等待刘克俭带人前来安置。

“高总,情况我们都了解了。”负责近卫侦查的钟兴,悄悄走到高阳旁边说道。

高阳连忙点头,说:“好,你快跟我说说。”钟兴紧接着说:“二皇子刘梓星这次找的都是世家宗门的人。这些宗门手里都有自己的私兵,平时就装成土匪藏在山上。”

高阳一听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好像明白了什么。他赶紧问钟兴:“你是说,这些世家宗门都有自己的势力?而且那些土匪就是他们养的兵?”

钟兴点点头,高阳眉头紧锁,他深刻地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。

二皇子刘梓星居然动用了世家宗门的力量,而这些宗门还掌握着自己的私兵,这意味着他们背后可能有强大的势力撑腰。

更让人忧心的是,这些私兵平时还伪装成土匪,潜伏在山上,使得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,令人难以捉摸。

高阳明白,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,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谨慎应对。他要深入探究,揭开背后的真相,同时寻找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方法。

此时,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,但他也清楚,只有保持冷静,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。

于是,高阳在钟兴的耳边轻声交代了几句后,便悄然离开了!

城外的灾民在高阳所带之人的安顿下,吃了一天的米饭和土豆,大部分人都恢复了七分精神面貌!

当初协助高阳发动灾民组织的白胜,也被他找到并带入了一处营帐进行密谈。

“我记得你,名叫白胜,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这么多灾民听你的?”

高阳眼神犀利,如老鹰般紧紧盯着眼前这位不到四十岁的男子。

此人身材魁梧,犹如高山耸立,雄伟而壮观。他的站姿宛如青松般挺拔,即使在狂风暴雨中也能屹立不倒。他的面容刚毅而深邃,浓密的胡须犹如荒原上的野草,粗犷而富有生命力。

在这寒冷的天气里,他仅着一件单衣,但那结实的肌肉在寒风中仿佛燃烧着火焰,给予他无尽的温暖和力量。

白胜听到高阳的问话,心中一凛,暗想:此人目光如炬,来者不善,难道是朝廷派来调查的?但他脸上并未表露出来,而是恭恭敬敬地向高阳行礼,回答道:

“回大人的话,小人白胜,是石门乡的亭长。这些灾民大多与我是同乡,所以他们比较信任我。”说完,他悄悄观察高阳的反应。

高阳微微颔首,表示对白胜回答的认可。他轻拍白胜的肩膀,语气严肃地说:

“白胜,你作为亭长,理应肩负起救济灾民的责任。如果发现有人借机生事、中饱私囊,一定要如实禀报。”

白胜赶忙点头,应道:“小人明白,小人一定会尽心尽力,不辜负大人的期望。”

他心中暗喜,看来这位大人没有恶意,或许是一位能为灾民伸张正义的好官。

高阳又看了一眼灾民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转身对白胜说:“你去忙你的吧,我到别处看看。”

说完,他带着随从离开了,只留下白胜和一众灾民在原地。

白胜看着高阳渐行渐远的身影,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。

他转身对灾民们说:“大家放心吧,大人这次来是为了帮助我们的。我们要相信朝廷,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。”

灾民们纷纷点头,原本黯淡无光的眼中,此刻充满了希望的光芒。

刘克俭踏足曲阳县之际,夜幕已如墨染,漆黑一片。幸亏高阳此时能够进入空间,否则他们原本的粮食根本无法坚持到第二天。

城内外,灾民遍地,宛如汹涌的潮水。而城内的居民也陷入了无粮可食的窘迫境地!

“此县令人还算过得去,名唤余焕庄,已任曲阳县令六年,未曾犯下大错!其政绩虽平平无奇,但口碑还算可以!不过是个胆小如鼠之辈。”

夜晚,与刘克俭同桌共餐的高阳,如此介绍着曲阳县的余焕庄。

“是啊,在大夏朝外,这样的县官比比皆是。他们可以不贪,但也可以不作为,明哲保身,浑水摸鱼,苟且偷生!”

刘克俭摇头叹息,似乎对朝堂上的这些官员早已看得透彻。

高阳深刻地明白,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格局,自古以来从未改变。要改变这一切,唯有让真正的民主思想得以施展。

然而,他所处的大夏王朝,是一个封建统治的时代,与民主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。在这个时代,与世家门阀讲道理是徒劳的。

他现在的心愿,就是找出这些不法之徒,将他们绳之以法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