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府君问道,满座皆惊!(今
楼上下一片寂静,唯有风拂旌旗之声,无一人敢应。
见众童生案首默然垂首,无人应答。
周院君目光微沉,心中略感失望。
才气本源,乃是文道最浅显之根基。
他虽为江州府的院君,文章未必冠绝天下,可论及才气之浑厚、战力之强横,却远胜寻常进士。
他笔下,未必字字珠玑,却因深谙文道根本,才气生生不息,如江河奔涌,绵延不绝。
反观那些文采斐然的进士,虽能作一手锦绣文章,却因文道根基太虚浮,才气易竭,往往难敌他一道字诀之威。
文道,可不在辞藻华美,而在悟透本源。
真正悟道之后,随意一道字诀文术,威力皆可超越同辈文士!
可惜,台下诸生,竟无一人能答。
“罢了。”
周院君微微摇头,目光扫过台下六位童生案首,终是轻叹一声:
二字出口,似有千斤之重,
令众位案首皆面露愧色,低头不敢直视院君。
“尔等童生,终究是学识尚未入门,对此中奥妙,竟都无半分认知!”
周院君眼中既有失望,又含对他们的几分期许,劝道:
“文道修行,贵在根本。
尔等虽能作得一篇篇锦绣文章,却不知才气从何而生,终是浮萍无根,难成大器。”
他顿了顿,又道:
“今日之问,望尔等谨记,回去好生专研。它日若能悟得其中三昧,可来寻本君论道!”
众位童生案首们闻言,皆若有所思,暗自将“才气本源”四字牢牢记在心中。
沈织云、赵子禄等人,心中却在暗喜揣测,院君大人,莫非在暗示——这可能是府试的秀才考题?
东城门楼,大堂内一片寂静。
裴惊嶷老夫子抚须沉吟,忽而侧目瞥向一旁的江行舟。
这少年神色平静,既无羞愧,亦无自得,只如古井无波。
裴夫子深知这私塾门生的脾性——若不点他,他绝不会主动出声,愣是装不知道。
可若真点了他的名,说出来的答案,往往出人意料的惊喜。
“行舟。”
老夫子忽然开口,声音不大,却令满座为之一静。
“你可知晓,才气本源?”
他顿了顿,目光如炬:
“若是知晓,便说一说!”
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。
众府家主,举人、进士们,目光齐刷刷投向那沉默的少年,不由疑惑。
裴惊嶷老夫子不由笑道,“诸君或许不知.我这门生,不点他名起来,他是不会出来回答!”
江行舟被点名起身,面色略显尴尬,只能起身。
他拱手一礼,道:“夫子、院君大人,学生略知一二,不敢在众前辈面前班门弄斧!.乃是不敢答,并非故意避而不答!”
此言一出,满座皆怔。
还有这样?
赵子禄一无所知,都抢着作答。
他知道一二,却不愿出面?
“略知一二?”
裴老夫子抚须而笑,眼中精光一闪,显然不信江行舟这番推托之词。
“那你且说说这一二吧!”
裴夫子语气悠然,不容拒绝。
“是,夫子!”
江行舟无奈,只得微微沉吟,
而后,他缓缓开口:
“才气之说,最早可溯至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孟子曰: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’此乃开辟‘养气说’之始,亦是才气本源之根。
至汉末,曹丕作《典论·论文》,继承孟圣学说,首倡‘文以气为主’,言文人当以‘精、神、气’灌注文章,
′精、气、神与文章'融合,化为——才气,流动于字里行间。
此乃文道史上,首篇系统阐述‘以气驭文’之论,自此,文人恍然大悟,明白才气驭文术之道。
而后,大儒韩愈承其遗志,立‘气盛言宜’之说——‘气,水也;言,浮物也。’
言——便是文字、诗词文章。
以水浮物,便是以气驭文!”
说着,
江行舟袖袍微拂,指尖轻点虚空,似在勾勒文气流转之象:
“韩愈此言一出,才气与文术之关联,终成定论。
文道,由此搭建起了万丈高楼的最基础核心理论,奠定了才气本源的地位。
至此,
才气,成为承载文术的根基!
才气和文术理论,也彻底成熟!”
东城楼堂内,一片寂静。
江行舟神色肃穆,衣袖微振,继续道来:“至于后来,葛洪在《文宫秘府论》,首创提出‘文宫’说,才气可蓄、可养、可运化。
并在《抱朴子·祛惑》文中提出,文宫之极限为无暇紫府——[及至天上,先过紫府,金床玉几,晃晃昱昱,真贵处也。]”
他目光微抬,
似穿透岁月长河,望向那些在万古长夜文道中,艰辛跋涉的先贤身影。
“再后来,又诞生了一部重量级的著作——南朝大儒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,创‘文心’说、‘文人风骨